Saturday, January 02, 2010

冰鮮校園

這是一個改編自大角咀鮮魚行學校的真實故事,一位毅然放棄政府肥雞餐的校長,走進被定為「低效能」的破舊學校,為了學生的未來,他帶領全校的師生坎過一個又一個的難關,見招拆招,逐一擊破,為校園帶來一抹的陽光,闖過重重的難關,釿又遇上一場「殺校」的風波….師生力挽狂瀾,誓要把學校從鬼門關之中拉回來。

在你我的心目之中,到底什麼才是一間「學校」?是不是只要那間學校聞名海外,那就算得上是一間優良的學校呢?早前,我與某些朋友在一次的飯聚之中,提到他們的升學問題。當中,有人提到了她打算報讀城大的市場學,另一個聽到後,不忍不說了一句「在外國讀了那麼多年,竟是入城大?」。

其實,作為學生的我們之所以會有這樣的想法,在很大的程度上都是因為現在的社會,試問問各大公司招職的時候,又有哪一間不是以「學校」取人?在香港這麼的一個環境之下,作為學生的我們又可以怎樣呢?

於是,漸漸的,所謂的「教育」、「大學」,以至是「中學」、「小學」都愈來愈不知所謂。而教統局正正就是打著「教育改革」的棋號,雷厲風行的推行它的「殺校大計」。一方面打壓收生不足的學校,單以收生人數或某次視學評定學校是否良好,一方面又不與其他政府部門協調,盲目興建新校,浪費資源及公帑。把不少它所謂「無用」的校園都趕上一條不歸的絕路之上。

讀得愈多的書,我也愈來愈不知道,到底我接受了什麼的教育,我學了什麼?從前看書,書上說教育是教一個人怎樣做一個對社會有建設的人。現在家長會說,教育就是入一所好的大學,最好就是哈佛、劍橋,不行就中大、港大都可以。

也許,我還是太幼嫩,只是我愈發愈覺得現實跟我所想的差落很大。

劇中的鮮魚行學校是由一群魚販創立,已有不少於四十年的歷史,起初是為貧窮的漁家子弟提供讀書的地方,曾經有過一段「輝煌」時間。可惜時移勢易,學校管理不善,校舍殘破、行政混亂,加上九年免費教育的福利,還有同區其他學校的競爭,學校越來越少人報讀,甚至是連校長也沒有了。於是,學校就只有更發的混亂,瀕臨「閉校」邊緣。

從政府走到前線的梁紀昌先生,為了實踐真正的「教育改革」,於是加入了學校,成為校長,決心改革校政。一個外來人的加入,自然是少不了會遇上環境、人事、家長、學生、甚至當局的障礙。但是,憑著熱誠、信念及身體力行,校長一步一步改變學校,得到師生家長的認同,大家同心協力,就如奇蹟一般的逃過了殺校的命運。

很多時間都是雖有千里馬,但卻無百樂。人生有幾多個十年,人生又可以遇上幾多個好老師?

No comments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