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onday, November 19, 2007

大學-雜論上莊

到底什麼才是大學?

子曰:「大學之道:在明明德,在親民,在止於至善。」

現在的人說:「大學之道,五件事,或曰上莊、拍拖、兼職、讀書、住宿舍」,是不是只要一定要做足這五件事,那我才是一個「合格」的大學生?

我想,不論是中學時,還是現在,我的答案都是肯定的:「不是」。

然而,上大學後我還是決定「上莊」,而且還要「孖莊」。

為什麼?那我們得先了解到底何為上莊。所謂上莊者,則幹事會是也。而上莊之意義何在?此全在乎上莊者之心態。以一實例而言之,若上莊者全心以上莊作入宿的權宜之計,則不論其所上莊之大小,其亦極難見學於莊務之中,簡而言之,就我看來,此為浪費時間之舉,以大學生之言言之,則為「呃宿分」。而有更不堪者,乃因此一人之失職,而令幹事會不能運作。若只為上莊而上莊,之於學生本身及幹事會皆無益處。

而莊務為一極耗時間之事。上莊後或會因莊務的繁忙,或開例會,或準備活動,而得放棄與親友相處的時間。情況更惡劣者,則不能見諒於家人、朋友,以致於男、女朋友,而與之關係疏遠,男、女朋友者更可招致分手收場,結果乃得不償失。而因時間之不足,學業上未能盡力,以致成績或成下滑之勢。如此種種實為上莊而不得其法之弊端。

言則,上莊乃無用、可怕之事?非也。上莊之所得所失,皆只在乎上莊者本身。之於我來說,上莊之意在於廣結同人志士,常言道:「人生得一知己,死而無憾」,蓋因大學一般來說,班別之流動較中學為之大,於大學中結識志同道合之士遠較中學為之難,而上莊則似供一平台,讓同人走於一起。或曰上莊能擴闊視野,而借莊務之便,可與人合作共事,為他日於社會作事作一準備。

蓋因莊務之繁多,實為一學習管理時間之良機。「物有本末,事有終始,知所先後,則近道矣」,大學期間實為一學習各知識、處世、待人接物之道的不二時機。在處理莊務的同時,得要同時維持學業與家人、朋友的關係,雖名為難事,但只要時間管理得當,那並非不可行,此乃我們必須學懂之事,他日必能見用於社會之中。凡此種種為上莊而得其法之益處。

我之所以上莊,實非如我的同學所言:「呃宿分」。在決定上莊的一刻,我是本著兩個原因:學習與認識。於中學年間,人際關係實為我最差的一環,與人相處往往碰壁,是故我欲借上莊來擴充人脈,多與來自不同背景之人相處,從中學習並改善與人相處的技巧,此為「學習」之故。

還記得我中學的恩師跟我們說過,學習中國文化要經過三個階段,「一、見山不是山」因為你不認識它,所以你根本就不可能看得清什麼是中化,看不清事情背後暗含的文化問題,所以你得深入事情裡頭;「二、見山是山」因為你開始對中國文化有所認識,可以看到事情背的文化問題,只是「不識盧山真面目,只緣身在此山中」我們所看到還是表面而已,所以你得打破限制;「三、見山不是山」此與第一階段的「見山不是山」相去極遠,此階段是因了解多了、深了,是故明白眼前境物背後還有很多的因由,一事之出現,前因後果又豈止一、二,此階段以後便是學者般的級數。

中六、七的時候,因讀了金耀基先生的<大學之理念>,見識到什麼學者眼中的大學、通識教育。因而對大學以致通識教育起了興趣,因為中學亦有修讀通識,是故對「大學」二字產生了無比的好奇心。

加之恩師的說話令我暗下決心,上莊去也。希望從中「認識」大學的意義何在。

總而言之,上莊不是必須的;然而,上莊確具其價值。

大學的意義絕非如此的膚淺。<大學>一書曾言:「大學之道:在明明德,在親民,在止於至善。知止而后有定,定而后能靜,靜而后能安,安而后能慮,慮而后能得。物有本末,事有終始,知所先後,則近道矣。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,先治其國;欲治其國者,先齊其家;欲齊其家者,先脩其身;欲脩其身者,先正其心;欲正其心者,先誠其意;欲誠其意者,先致其知;致知在格物。物格而后知至,知至而后意誠,意誠而后心正,心正而后身脩,身脩而后家齊,家齊而后國治,國治而后天下平。自天子以至於庶人,壹是皆以脩身為本。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;其所厚者薄,而其所薄者厚,未之有也。」

我們離理想還有很遠。

No comments: